图片描述

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师生风采 >

论作文之乐

  • 发布时间:2019-01-09 11:54
  • 来源:新闻部
  • 点击数:
宝楠国际学校初一(10)班 吴管鑫
  古往今来,中华文明孕育出多少文人墨客。有傲气十足的魏晋名士,有迂腐呆板的清末秀才,有进步爱国的近代大家……多少绝妙佳文应运而生,有熟读可成名士的《离骚》,有轰动洛阳文坛的《三都赋》,有一举惊羡世人的《滕王阁序》……各家著作的特色也五花八门,有对仗工整严谨的,有心血来潮写下的,有多加旁征博引的……
  为什么要写作?这自不必说,去宣传思想,或传递美的文字供人揣摩,这是人类进步所产生的必然结果,但还有一种特殊目的——放松。用文字记录自己之所想,这种倾吐,是很令人愉快的;还有,去思考运用所学知识,搭配出美的句子乃至文章,其过程是丰富精彩的,你会感到酣畅淋漓并且快乐——我也能创造出美丽的东西呀!之前读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文章,说写作讲究舒适,不必恭迎任何人,就让自己的想法全部化成文字,不必揣摩,想到哪写到哪,这确实是一种很美且舒服的意境。但若似鲁迅先生那般,布局巧妙,暗含伤讽,文字仔细推敲打磨,所成一篇文章,其过程并非不愉快,其中有一种难以用文字表达的抽象的爽快,挑战成功了!就好像蚕破茧成蝶一般,虽辛苦,却萌生出无比的自豪,或者说:爽!况且还有一种范例,像叶圣陶先生,灵感迭起,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一个个有趣的故事,这时候,稍加整理构思,用笔表现出来,就好像薛其坤院士从猜测到终于证明了反霍茨的惊喜。简单来讲,就好像超人真的出现在你面前一样,惊不惊喜!米开朗基罗雕出《大卫》也一定不过如这般喜悦。这种文章,就好像见老朋友一样。连修改都是愉快的——叶圣陶先生的那句著名的话大家一定知道,因为作者其实正执着于改进他脑海里鲜明的个体或故事,真的,就好像《沙海》中黎簇第一次去沙漠后回到城市他想诉说的急切,那种感受,真是美妙而神圣的。
  譬如这篇作文。我作完之后,一定是要重读的,因为对我所写的这些,虽然在我的脑海中它呼之欲出,但是以文字形式表达出的对我都是新鲜的,不,应该更有趣,因为我对它有印象,并且很爱惜这些想法,我会将文字和我所想表达的进行对比,这种过程难道不令人心动吗?
  再然,每一次写作都是对自我文笔学识成果的展示,甚至“炫耀”——当然正常都是正面的,如果控制不住这种兴奋,就会像《镜花缘》后五十回一样显得无味繁琐,自己也减了兴致;如果把握好分寸,作出一文来,却是无限惊喜。
  于某一方面,贾平凹先生也是个好例子,他自称平常少言寡语,写起来就停不住,有时候朱自清先生也犯这种“毛病”呢!多有趣,也能算上文人之逸事吧!啊,忍不住就要多说几句,记得朱自清先生曾记过少年文人叶圣陶,题目就叫《叶圣陶》,若真如先生所说,圣陶先生于文本可真是个绝佳的例子!
  才识仅此,文体把握不住,却大胆题了个“论”字,真有些攀诸贤之嫌,却落个“绣花枕头”,啊,恨朱自清先生已用过“蛇足”,只好以“龟尾”解嘲,由它去末哉,由它去末哉!
  点评:小作者文笔酣畅,思维敏捷,写出趣味,思出趣意。随性天然之文风,自成一体。(指导老师:赵格芳)